资料逐步完善中。建议反馈邮箱:shiniutang@gmail.com
李小可官网www.lixiaoke.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艺术互动>内容详情

内容详情

李小可:讲述父亲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下)

发表日期:2016-08-15   分享到:

    李可染先生的《万山红遍》被视为他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从其诞生至今,都因种种原因而备受关注。在承接众多目光之后,对于这件作品的理解,是否能再回溯其本真与初衷?近日,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小可应《光明日报》与中国美术馆合作的藏品专栏之邀,从他的角度如实讲述了父亲的《万山红遍》,在此刊出,以飨读者——

文/李小可

    《万山红遍》使我想起父亲的另外三幅作品。

    一幅是他在1943年所画的《松下观瀑图》,那是一幅极具文人气、潇洒的作品,画面中同样有瀑布、溪流,全画用笔“无起止之迹”,有石涛笔意。父亲在这幅画上的题款体现了他艺术追求的变化:“此图为我三十余岁时在蜀中所作……当时潜心传统,虽用笔恣肆,但处处未落前人窠臼,所谓企图用最大功力打进去者。五四年起,吾遍历祖国名山大川,历尽艰苦,画风大变,与此作迥异。”

    第二幅是《峨眉秋色》,是父亲1956年在四川写生的作品,曾发表在《新观察》杂志封底,这幅画表现了具有斑斓生机的峨眉秋景。那段时期,父亲多次深入到自然生活中,去探索属于他个人的审美表现形式,这幅作品就是来自于这段探索。

    第三幅《丹霞枫林》是1963年父亲游粤北丹霞山后所作,上面题道:“点缀枫林,改写秋色,虽与实况不尽相同。然与丹霞情趣相符,不让赤城霞也。”整幅作品为暖赭色调,是父亲表达秋色意境的尝试。

    这三幅作品可视为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此也可以看到父亲从最初的风格到《万山红遍》的一种转变。

    《万山红遍》共有七幅,除了在广东从化的两幅之外,1964年父亲又先后创作了五幅大小不等的作品,每一幅在意境、语言和结构上都具有不同之处。如1963年创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那一幅,所用的水墨更多,黑红的对比也更为突出,画面的整体感很强。父亲尝试以一种理性的、严谨的结构去构图,让画面更加雄浑完整。

    吴冠中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评价道:“我感到《万山红遍》一画透露了作者艺术道路的转折点,像饱吃了十余年草的牛,李可染着重反刍了,他更偏重综合、概括了,他回头来与荆、关、董、巨及范宽们握手较量了!他追求层峦叠嶂的雄伟气势,他追求重量,他开始塑造,他开始建筑!李可染采用光影手法加强远近感,他剪凿山的身段以表现倔强的效果。”

    尽管在社会中备受关注,但是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万山红遍》只是他一生艺术探索的一个过程和节点。父亲说,“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之中,我从来不能满意自己的作品——‘无涯惟智’。” 

 

建议内容:
联系方式:
关闭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建议。关闭
提交失败!
重新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