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逐步完善中。建议反馈邮箱:shiniutang@gmail.com
李小可官网www.lixiaoke.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基金会动态列表

基金会动态列表

艺术大家畅谈李可染

发表日期:2015-01-06   分享到: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李可染的写生理论

  【导言】2015年1月6日下午,【雅昌圆桌】“李可染的山水艺术”在798艺术区雅昌艺术中心举行。本期邀请的嘉宾有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小可、著名艺术家先生以及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馆长吴洪亮,由雅昌艺术网副总编辑陈奕名担任本期【雅昌圆桌】主持人。去年12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的“江山无尽——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集中展示了可染先生从1943年至1989年间的重要山水精品70余幅,表现了可染先生在山水画上的突出成就。

  上世纪50—60年代,李可染先生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在很多人看来,李可染用的是西方的方法,但可染先生之子李小可不这么认为:“50年代,我父亲就提出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这个胆,实际就是他的思想,他在写生中有深层的研究。那魂是什么呢?有多重意思,既是传统又是时代和自然,同时也是艺术家自己和个人命运情感的一种连接。”

  在雅昌圆桌上,李小可和吴洪亮两位嘉宾就此话题和具体作品进行了深入讨论。

  李小可说:“我父亲在写生的时候,关注一个问题,作为艺术家要不要深度地去感受客观世界,他把客观看得更为重要。40年代他在学习传统,但是走到生活中,如果还用传统的框框去看待世界,简单套用,怎么能发现新的笔墨,发展出艺术家的个性审美呢?因此,无论是父亲对绍兴城、杭州城、四川嘉定大佛的写生作品,还是在国外的《德累斯敦暮色》、《易北河边》、《古老磨坊》、《麦森教堂》、《歌德小屋》等写生作品,他都在尝试把具有传统历史的水墨和生活连接起来,连接对艺术家来讲,并不是创作的终结。”

  李小可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李可染留德写生,回国之前,在那里的艺术家家里开了一次观摩会,包括关良在内的中外艺术家都在。看了这批写生作品之后,一位艺术家的夫人对他先生说,看到可染先生的画,你干脆去卖面包吧,一个东方人,用水墨来表现我们德国的风景,甚至比我们自己表现的还更为精彩。易北河边近处的德国房子,和易北河远去的平静感觉,离不开李可染先生对水墨语言和东方审美的精彩提炼,这都和西方的风景画有所不同。

  吴洪亮认为,可染先生的创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既契合时代精神,又有所超越,他看到了中国千年山水画的变革:“《文心雕龙》里有一个词叫做‘通变’,从早期的师法古人,到可染先生从西画的水彩中进行研究,他集各种方式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他是一个解题的高手,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面对时代的要求和个人的追求面前,可以找到一次飞跃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讲,李可染先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家,还是具有框架性思考的艺术家。”

  李小可分析,临摹古人是不够的,比如石涛,他的作品是他对当时的历史情境的感悟,怎么把古人的感悟变成当代的、个人的东西,才是艺术家的“魂”,这个“魂”,既有客观性也有文化传统性:“我父亲讲,不管我怎么画,我的作品肯定是东方的,不是西方的,这是他自始至终的选择,内心深处,这种情感出自于对命运、对时代、对家国的心痛与爱。另一方面,酷爱石涛、八大、石谿、龚贤、怀素、黄庭坚等等,能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能不能有所突破?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你的存在价值是什么?那就要有胆量去尝试,进行突破的实践,推动中国水墨向前发展。”

  “我想,20世纪所有艺术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父亲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就是要既抓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是我们的本体文化,是血液,是基因,同时也要用相对开放的态度向前探索,不然,停留在古人的步伐中,怎么能进步呢?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诸位先生,都在这样的一条道路上,寻找传统文化的发展可能性。”
 

对传统“打进去” 李可染师古人的早期山水

  【导言】2015年1月6日下午,【雅昌圆桌】“李可染的山水艺术”在798艺术区雅昌艺术中心举行。本期邀请的嘉宾有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著名艺术家李小可先生以及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馆长吴洪亮,由雅昌艺术网副总编辑陈奕名担任本期【雅昌圆桌】主持人。去年12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的“江山无尽——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集中展示了可染先生从1943年至1989年间的重要山水精品70余幅,表现了可染先生在山水画上的突出成就。

  “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李可染上世纪40年代对中国传统绘画提出的艺术态度。艺术家李小可在圆桌中介绍,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部第三厅聚集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文化界的大家,包括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界重要人士;当第三厅解散之后,郭沫若先生和周总理提出这些文化人士应该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能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而李可染那时正在重庆,在这样的时机,他提出了“对于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也要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样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针对传统,李小可说:“父亲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的艺术家,要对传统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征进行研究,而不仅仅是对具体笔墨技法的掌握,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他画了大量带有写意性和传统程式化的人物、山水,这些绘画实际上是他的体会,是他体验的和西方不同文化表现方式的传统笔墨。”

  “我父亲在22岁的时候上的是杭州美专,林风眠是校长,那时他的导师是法国的教授柯罗多,那时他教的是法国素描和油画,其实就是现代派风格的绘画,这对我父亲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同时他在那时却也经常呆在图书馆里看中国美术史,他说他经常中午让图书馆的管理员把自己锁在图书馆里,把中国历代书法、绘画的发展史进行了综合的梳理和了解。所以他那个时候说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绘画有哪些差异。”

  从而在北京画院美术馆的此次“江山无尽”中,展出了多张李可染早期的山水作品。“他早期的山水是非常简洁的,吸收了清末的石涛、八大、石谿等这些艺术大家的风格。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松下观瀑图》是我父亲在文革之后在纸篓里发现了这张画,看到这张画之后他很感慨。他说在这么悠久的历史传统中打进去之后对他的痴迷和热爱会让自己迷失在里头出不来。他说解放以后再看这画,就会想是否要从传统里打出来呢?是他自己当时感慨的反问。”

  李小可感慨:“看这张画,看不出来是从哪儿开始的,也看不出来是在哪里结束的,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就是笔墨上无起止之迹,虽然是很松弛的线条,但是后来他要改变自己,说不仅仅要在传统里去吸取营养,还要加强自己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受和审美选择,创造一个新山水画,这是他后来50年代创作的理想状态。”

  对于李可染早期师古人的山水画,吴洪亮则认为可染先生其实是一个早熟的艺术家:“那时候通过他的此类作品,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个非常完整的抒发,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继承的状态。尤其是较早的几张山水画,我不客气的将,如果盖上可染先生的名字放在80年代说是新文人画,我相信所有人都相信。你绝不会想到这是上个世纪40年代可染先生的创作,也就是说半个世纪之后中国文革以后中国画艺术家在回到传统去吸取新的营养的时候,跟可染先生的起点是无异的。”
 

李可染与齐白石的师生情谊

  【导言】2015年1月6日下午,【雅昌圆桌】“李可染的山水艺术”在798艺术区雅昌艺术中心举行。本期邀请的嘉宾有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著名艺术家李小可先生以及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馆长吴洪亮,由雅昌艺术网副总编辑陈奕名担任本期【雅昌圆桌】主持人。

  去年12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的“江山无尽——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集中展示了可染先生从1943年至1989年间的重要山水精品70余幅,表现了可染先生在山水画上的突出成就。在本期的雅昌圆桌上,两位嘉宾梳理了李可染先生从师法古人到自成一格的艺术历程,其中,拜师齐白石的经历,给李可染先生的从艺之路带来了巨大变化。

  雅昌圆桌:李可染的山水艺术

  时间:2015年1月6日14:30

  嘉宾: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著名艺术家李小可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

  主持:陈奕名

  地点:雅昌艺术网798艺术区演播室

  

  陈奕名:策划“无尽江山”这样一个展览,梳理了李可染先生近半个世纪的作品,我们按照时间轴来看的话,李可染先生一生在山水创作中大概分成几个阶段,有哪些转化呢?

  吴洪亮:上世纪40年代可染先生对中国传统山水,中国画的精髓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及个性化的表述,50年代开始对祖国山河进行中国画方式的写生,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可染先生的山水画开始逐渐进入个人风格的成熟阶段,尤其是“文革”以后到80年代末,无论是对前人传统的继承,还是对于造化的感悟,可染先生的作品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自我抒怀,笔墨解放,从而呈现出集大成的山水画面貌。可以说,本次展览对可染先生一生山水画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而完整的呈现。

  陈奕名:从早期的师法古人,到40年代末,拜齐白石先生为师,李可染先生的画面开始发生变化了,这种变化有怎样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撑?

  “匆忙”拜师

  李小可:我父亲拜齐白石为师是经徐悲鸿介绍,当时的齐白石是中国画坛的巨匠,人们有敬畏之心,另外,还有传言说老人有点儿吝啬,你别到那儿多呆会儿不能吃他的东西,实际上我父亲去了以后情况是不一样的。他是年轻人,战战兢兢,想我拿一卷画给老师看看,当时坐在藤椅上的白石老人看了几张以后就站起来了,走到他的柜子旁边,找了一些纸出来,他问我父亲说你出过画册吗?我父亲说没出过,他说你要出画册,拿这样的纸会延年益寿,寿命会长,因为被当时我父亲的画所感动。

  后来,我父亲说我们特别崇拜您,希望能够拜你为师,白石老人点头……当时家庭情况比较困难,想要卖一点画,攒一点钱,在一个场合请徐悲鸿校长等等一起做个见证,正式磕头拜师,耽搁了有大概一个星期,白石老人有点儿怪罪,问他的儿子齐良乙说,前些日子有一个叫可染的说要拜我为师,是不是不拜了呀,有点儿怪罪,所以齐良乙给我父亲打电话,说不用了,你赶快去,就赶紧磕头拜白石老人为师了。

  山水画家要有自己的风格

  李小可:拜师以后,父亲经常去白石老人家里看老人家画画,父亲受白石老人的影响,首先是绘画对于生活的表现。

  父亲说,白石老人一天很少说两句话,但是他把纸铺在桌上,一旦下笔,就会吓人一跳,给人出其不意的感觉。昨天画的是这样,到第二天绝对不是重复走的,而是另外的章法和笔墨,有一种新鲜的冲击力。

  有一天,我父亲拿着他的画给白石老人看,白石老人说,我一生都喜欢徐青藤的画,但是我现在还在写楷书,言外之意,就是说李可染你虽然很潇洒,但是用笔过快,笔墨缺乏分量,这个对我父亲的影响有两个,一个是要把传统和他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连接起来,第二个是要发现新的可能性,今天画一个牡丹,明天画一个樱桃,后天画一个虾或者画一个松树,完全不一样,探索新的构图和笔墨语言。

  在当时的展览中,白石老人的画要挂在那儿,其他花鸟画家就很吃亏,因为人们只看到白石老人,他的笔墨和表现力能抓住人,这个就启发我父亲,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父亲的另一位老师,黄宾虹先生也启发我父亲很多。黄宾虹先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邃认识,熟悉历代美术史,笔墨研究很深。和很少说话的白石老人不同,黄宾虹先生滔滔不绝,会介绍中国美术的历史和审美上的经验,和他自己笔墨的体会。实际上,黄宾虹先生也在传统山水画里有所突破,他把一个具体的景象变成深邃又浑然一体的积墨,有一种抽象感,黄宾虹和齐白石这两位老师对我父亲后来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最根本的影响。

  “慢”中有厚重

  陈奕名:我观察到可染先生在50年代的时候画很厚重,人文感出来了,吴馆您觉得那时候可染先生的绘画有哪些心得呢?

  吴洪亮:我记得当时可染先生一篇回忆齐白石先生的文章,说他跟从齐白石十年,只学了一个字,就是慢,这跟前面我们看到的李可染先生的“快”、潇洒,的确有大改变。在慢里面,他寻求厚重,尤其到晚年,“积点成线”,线条充满张力。

  还有一点,从1954年开始,也是这次我们在展览特意加入的一个版块,就是可染先生开始和张仃先生、罗铭先生一起,进行持续性的写生,这使得他重新审视中国画,在面对自然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消化和解读。我觉得,这里面既有社会性的、历史性的责任感,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可染新生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两个方面是李可染先生山水画创作达到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高度的原因。
 

建议内容:
联系方式:
关闭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建议。关闭
提交失败!
重新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