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逐步完善中。建议反馈邮箱:shiniutang@gmail.com
李小可官网www.lixiaoke.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艺术互动

艺术互动

黄山东海门云海

1954年春,李可染偕同张仃、罗铭,靠着北京《新观察》杂志预支的一百元稿费,赴江南作了三个月的旅行写生,拉开了革新中国山水画的序幕。此图为李可染1954年《黄山东海门云海》。  ...

详情进入

松下观瀑图

《松下观瀑图》是李可染1943年在重庆开始下决心“用最大功力打进去”时的代表性作品。这张早期作品与李可染后期作品风格迥异但也留下了当年打进传统的路径和达到的功力。这个时期的作品受徐渭、八大、石涛等人影响,画面景象荒寒,笔墨冷逸,画风洒脱飘逸,代表了李可染艺术个性的...

详情进入

师牛堂

李可染对牛的品格、气质、形象无一不钦佩,把它树为自己人格学习的榜样。以牛为师,他对牛的评价是:“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有真本事,却很温驯;一生辛苦都为农民服务,样子并不漂亮,但是气宇轩宏,不管任何角度牛的形象都是堂皇高大的,所以他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l...

详情进入

用最大功力打进去,最大勇气打出来

李可染后来回忆四十年代初,他是以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的决心深入研究中国画的,他以“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警惕自己。图为李可染书法《用最大功力打进去,最大勇气打出来》...

详情进入

失乐园

1931年李可染参加入了一八社在上海举办的习作展览,他的作品有《失乐园》等三幅参展。鲁迅也写了《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称赞这次展览“时代是在不息的进行,现在新的年青的没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站在这里了,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在蓁莽中露出了日渐生长的健壮的新芽。”...

详情进入

李可染像

李可染1923年入上海美专学习两年毕业考试时,画了一幅王翚派的细笔山水。在毕业展览之际,同学们都感到惊奇,怀疑不是他画的,殊不知李可染十三岁时已经由钱食芝指点,作过王翚虞山派山水画的门徒了。(图为李可染先生30年代细笔式山水画,与文中所写不是同一幅。)    ...

详情进入

李可染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十岁入徐州秀宜小学王老师以其“孺子可教,素质可染”,为之另取学名“可染”。那时李可染特别喜欢拉胡琴和画画,他常常尾随乞食的音乐家大街小巷的溜达一整晚,对戏曲、音乐和绘画的热爱伴随了李可染终生。...

详情进入

月牙山图

《月牙山图》李可染作于1987年(故宫博物馆收藏),月牙山在桂林市区,李可染曾三次到此写生。此图是在写生稿的基础上重新剪裁取舍而成,李可染晚年对纯粹的水墨非常着迷,他有一句名言:“水墨胜处色无功。”此图是对这句话的很好证明。  ...

详情进入

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

2012年嘉德春季拍卖《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是李可染先生1974年创作的,李可染画风以严谨著称。一幅山水创作从采风、写生、构思,到定稿、绘制均反复考量,初稿完成后也长时间悬挂反复研究、推敲、修改。此幅为李可染一生中的重要主题创作,是一幅切合时事并准确反映时代风貌的大作...

详情进入

井冈山图

2010年保利春季拍卖《井冈山图》是李可染先生1975年创作的,画中景的处理上积墨的手法运用得更加贴切、自然而生动,画作整体深厚凝重,博大沉雄,此幅作品鲜明体现出李可染“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创作情怀。...

详情进入

六盘山

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请李可染以****《七律长征》为题创作一幅山水画,接到任务后李可染构思了横和竖几个构图,画过很多张大大小小画稿,最后确定横构图的《六盘山》(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画面强调了气魄与气势,为他后来的毛主席诗意主题山水画首开尝试。  ...

详情进入

山村飞瀑

《山村飞瀑》李可染先生作于1974年,此图是 “文革”中锤炼风格的又一名作。单纯至极,无一笔不简,亦无一笔不繁,一生全部修养、功力都融和于此。意境、笔墨、构图、明暗,达于完美境界。 /王鲁湘  ...

详情进入

陡地秋风起

此幅《陡地秋风起》创作于李可染先生晚年,是牧童与牛这一题材中较为富于变化而动感十足的一类。此类作品可染先生常题为“陡地秋风起,黄叶漫天飞”。画面中深秋的枝杈摇曳,黄叶漫天飞舞,秋风竟然吹跑了牧童的草帽,牧童骑在行动缓慢的牛背之上,怎赶得上吹走的草帽。的确,在大师轻...

详情进入

老松若虬龙

《老松若虬龙》李可染先生作于1987年,画昔年所见黄山老松,感其风骨与冰雪之质,愈老而愈劲愈奇愈美,这大概也是以松自况。李可染常画松林点景,但像这样为一棵老松造像,还很少有。前人画松有固定程序,李可染创自家笔墨,纯以粗笔焦墨写之,愈见金石之气,铮铮铁骨。牧童与牛似是补景,与老松成一对比。...

详情进入

归牧图

《归牧图》李可染先生画于1984年,与1964年所作《归牧图》意境相似。请留意枝杈间刻意留出的空白,甚至连表示夕阳余晖的橙红色也规避这留出的空白,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似不相符,但实际上却符合视觉的真实,因为林隙中透过的天光感觉上比整片的天光要亮,更刺眼。从画面的需求看,大片浓墨的墨色中必须...

详情进入

杨柳青放风筝

《杨柳青放风筝》李可染先生作于1960年,从60年代开始,李可染又重新捡拾起了牧牛图这个题材,除了这是他很喜爱的老题材这一原因,恐怕也是想用这个题材练习笔墨。画牛的笔墨与同年所作的《雨后渔村》很相似。牧童手中那条牵引风筝的长线是断续相接的,却不见接头,真是气闲神定,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神乎...

详情进入

大禹陵写生

《大禹陵写生》李可染先生画于1956年,此幅作品更强调进深感,树木的排列与数目都有小变化,建筑体更为平正有力,点景人物减少了一个,使画面更加开阔,色彩整体更为沉着,天空加了少许云色,使气氛更显庄重。  ——吴洪亮  ...

详情进入

天都峰

《天都峰》是李可染先生作于1954年春,是在黄山文殊院前所作。那年黄山春雾很大,白天伸手不见五指,李可染被雾锁在了画面左侧的这间小屋子里面十天,什么也不能干。第十天上头,忽然一阵山风吹来,把浓雾吹开一个洞,天都峰露出来了!李可染赶忙拿出纸笔,像一个抓拍的摄影师那样,在几分钟之内勾勒成稿。...

详情进入

家家都在画屏中

《家家都在画屏中》李可染先生写生于1954年,这幅写生画的是富春江附近的芦茨溪。当年与李可染同来此写生的张仃对此有一段回忆:“可染年近五十,每天攀山越岭。这里的树木茂密,极难表现……我们尽量避免套用山石皴法和树木点法,实际上也很难套用。这村舍既有茂...

详情进入

北海晨曦

《北海晨曦》是李可染先生在1954决定与张仃、罗铭远足写生之前,在北京做准备时初用水墨直接写生的实验性作品。从此作品的用笔方式、构图安排、点景人物上,都可感觉到相比1956年万里写生以及1957年德国写生都要生涩得多。但在此幅作品中我们已明显感受到李可染所要追求的方向,尤其是他要用中国画...

详情进入

建议内容:
联系方式:
关闭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建议。关闭
提交失败!
重新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