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逐步完善中。建议反馈邮箱:shiniutang@gmail.com
李小可官网www.lixiaoke.com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艺术互动

艺术互动

德国写生

《德国写生》李可染作于1957年,中国艺术家运用中国画的技法到国外,尤其是欧洲写生,在上世纪50、60年代还是件难得的事情,再加之技法上的矛盾自不必说,要创作精品则更难。李可染应是提供成功解决方案的一位。此幅写生是李可染德国写生作品中色彩最为浓烈的一幅。红色的屋顶与墨色晕染的高山、密林,...

详情进入

卖唱图

李可染先生1949年作《卖唱图》,这是李可染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既是北平街头所见,也是童年生活回忆。这是先生水墨人物画中少见的反映现实的作品,但并不简单地使用写实手法,而是利用笔墨语言写意抒情,极富感染力。适当的变形夸张并不减弱而是强化了作品的现实主义力量。 /王鲁湘...

详情进入

纳凉图

李可染先生《纳凉图》绘一文人执扇于树下仰望,寥寥几笔枝叶透露出人之心境,笔者之逸趣。此图应是可染先生早期人物画的标准作品,用笔帅气,得梁楷神韵,可谓“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在简笔的速度中抓牢人物一瞬的动人之处。此图画面爽利、清新,大不同于晚年作品,呈现出青春的练达...

详情进入

画龙点睛

此幅<画龙点睛>画南朝梁张僧繇“画龙不点睛,点则飞去”故事。神龙见首不见尾。龙的形象高古神俊,应是认真参考过隋唐以前龙的形象资料。可染先生描写的是这样一个瞬间:画龙的画师正提笔扶肘,壁上蛟龙昂首张吻欲破壁飞去。画师双眼迷朦,正痴痴地看着自己的杰作,童仆...

详情进入

水墨钟馗

近期将为您介绍李可染先生的人物作品,此画为《水墨钟馗》李可染先生作于1947年,钟馗拄剑立于当途,眼神警觉地逡巡四顾,帽翅上下抖动,说明了正张耳聆听鬼魅的声息——这个细节可能是借鉴戏曲演员的表演。他越是静立不动,杀气就越是逼人。如此黑煞之气足以令鬼魅心惊胆破。 ...

详情进入

放鹤亭

《放鹤亭》李可染先生画于1945年,放鹤故事表白了一种回归自然的野逸情调。画家借此题材驰骋遐想,发之笔情诉之墨趣。李可染早年创作痴迷“墨戏”,实际上是对墨韵的天才般的敏感。此画墨趣、墨韵十足,枯湿浓淡相互映照,亭与人用焦墨,古拙苍厚;前景山石用浓墨重墨,墨渖淋漓;...

详情进入

山顶梯田

《山顶梯田》李可染先生作于1974年,此画以金石书法的用笔入画,增益了深厚、雄强、博大的山水画风格,并使李家山水在60年代初步确立范式的基础上,其风骨内美又为之一变。此图暗部墨色深沉,灰色调部分是山石,笔痕苍老,围合出水田的高光部分。通幅画面严整雄浑,森严壁垒,静穆深邃。  ...

详情进入

雨中漓江

《雨中漓江》李可染先生作于1972年,此张与《漓江山水天下无》同样取材于漓江,但表现手法和视觉效果完全不同,画中漓江蜿蜒,贯穿全幅,前景两岸小屋错落,掩映于江边树荫间,数只小舟且行且止,似结伴江中。全画洁净透明,一片空濛,群山、屋舍、树荫、小舟,和谐地融合于温润而富于水分的空气质感中。...

详情进入

漓江山水天下无

李可染从1959年开始画漓江,一直到1989年,前后四十年。从画漓江之形,到画漓江之神,最后是画漓江之韵。他笔下的漓江山水,越画越洗练,越画山体越高大,越画造型越单纯。到了这个境界,白纸对青天,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你说他画的是山?是石?还是几块清清苍苍的古玉?笔老而秀,墨苍而润。焦墨飞白...

详情进入

秋趣图

《秋趣图》作于1987年,此幅作品的确是李可染先生所绘大山大水题材之外的另一种内心的表述。画面上牧童在放牛的间隙趴在地上斗着蟋蟀,近处的水牛打着瞌睡,而不觉间秋风已将树叶染成金黄色,俨然一幅悠悠然,忆童年的抒情画卷。所题“忽闻蟋蟀鸣,容易秋风起”,又将文人的伤秋情...

详情进入

秋风吹下红雨来

我们将连续五天介绍可染先生以“牛”为题材的作品。——父亲画牛更多是表现他纯真浪漫带有幽默的天性,他早期画牛以线为主,潇洒、写意,表现牧童嬉水、牧童戏鸟等题材,如田园牧歌,充满了文人气息。/李小可  ...

详情进入

嘉定大佛

《嘉定大佛》李可染先生写生于1956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高七十余米的嘉定(乐山)大佛是现存世界最大的摩崖坐佛。此画的视线很奇特,大概与大佛的肩膀等高,这个视线既保留了对大佛的仰视,显示出大佛的高大庄严,又可以像大佛那样俯瞰山川,表现出居高临下的视野。与...

详情进入

歌德写作小屋

画中楼房曾是伟大作家歌德写作的地方,已辟为公园一角,前景是挺立的长松,远景是深暗的麦森公园林木。淡绿色的小楼置于中景,即在视觉最舒服的地方。对楼顶、墙壁、窗子和石质肌理,画家都精心刻画,还特别描绘出木栅栏门和通向院内的小路,给作品增添了如可步入的亲切气氛。整个小楼的结构、材质感及柔和光线...

详情进入

麦森教堂

1957年,李可染与关良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团成员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这是李可染首次走出国门,在德国写生四个月,并在德国艺术科学院举办了画展。李可染第一次有机会参观了许多家博物馆,第一次有机会观摩了伦勃朗(Rembrond 1606-1669)的许多原作,以伦勃朗的明暗法来统一画面...

详情进入

太湖

《太湖》李可染先生写生于1954年,江南是可染先生数次远足写生的第一站,太湖则可谓是江南最为广博的水面。这一幅直接画水的写生在可染先生留下的众多写生作品中是不多见的。此幅以波浪为主体,使观者想到宋代马远的《水图》,近景几艘摆布有置的帆船与远山相呼应,画面单纯、简约而不单调。/王鲁湘...

详情进入

午困图

《午困图》李可染先生画于1948年,徐悲鸿赞李可染“独标新韵,徐天池之放浪纵横于木石群卉间者,李君悉置诸人物之上。奇趣洋溢,不可一世,笔歌墨舞,遂罕先例”。此图可为徐悲鸿的话做一注脚,瓜架藤叶以狂草入画,大有“不可一世”之概。人物造型之古拙...

详情进入

醉归图

一老者烂醉如泥,由童子扶将而归。醉者的表情和体态并不好表现,是醉而不是睡,是醉而不是病,这些区别说来容易画来难。老者双眼微闭,鼻翼翕张,脸带微笑,身体松垮,步履蹒跚,这都是醉,不是,也不是病。老者稀疏的发髻上插着一只杏花——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老者刚刚参加了一年一度...

详情进入

棕下老人

《棕下老人》绘一物一人,棕树疏懒、人物闲适,是1945年抗战结束前后李可染创作较为平静时期的作品。这一年,李可染的儿子李小可刚满一岁,与林风眠、丁衍庸、倪贻德、赵无极等举办“现代绘画联展”。又在昆明举办“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更是他颇有收获的...

详情进入

观画图

李可染先生1958年创作《观画图》—人物表情动态的刻画,出之以寥寥数笔,既精到且传神。三人都在全神贯注地看画,但又能分辨出三人与画的关系。左侧独立以手执画轴者似为主人,而右侧二老者似为宾客。三人身体微俯屏息静观,可知所观一定是幅名作,但画轴上却空无一物。这种虚拟手法京剧也常用...

详情进入

师牛堂

在文委会工作期间,李可染住在重庆金刚坡办公,1941年迁住到赖家桥一户农民养牛棚旁边的小屋。牛棚中养着一头大青牛,每晚,牛喘气、吃草、蹭痒、啃蹄,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李可染受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联语和郭沫若诗《水牛赞》的感染,自己也着实喜爱牛的形象和牛的精神,便...

详情进入

建议内容:
联系方式:
关闭
提交成功!
感谢您的建议。关闭
提交失败!
重新提交